一个曾被视为天赐良机的战争,怎么就变成了拖垮自己的无底洞?时间拨回到2022年初,当第一声炮响在乌克兰东部响起时,华盛顿的精英圈子里,弥漫着一种近乎兴奋的情绪。在他们看来,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:既能用乌克兰的血肉去消耗老对手俄罗斯的国力,又能把摇摆不定的欧洲盟友重新绑上北约的战车,顺便还能向全世界秀一把“民主兵工厂”的肌肉。
算盘打得噼啪响。于是,一笔笔巨额援助被火速批准,从“标枪”反坦克导弹到“海马斯”火箭炮,价值超过750亿美元的军火和资金源源不断地运往基辅。起初,剧本似乎正按导演的意图上演。乌克兰顶住了俄军的闪电战,欧洲各国也纷纷站队,连一向谨慎的德国都打破了战后传统,开始向冲突地区输送重型坦克。美国仿佛一夜之间找回了冷战时期当“盟主”的感觉。
但战争,从来不是在会议室里用PPT就能打完的。当战线在顿巴斯的泥泞战壕里陷入僵持,当乌克兰的大反攻从“夏季决战”喊到了“明年开春”,问题开始浮现。首先扛不住的是欧洲。能源价格像坐了火箭,德国的工业电价翻了一倍多,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都得盘算着把工厂搬到美国或中国。法国、意大利的民众走上街头,抗议自己连取暖费都快交不起了。他们猛然发现,安全上依赖美国驻军,能源上依赖美国的高价液化天然气,弹药库空了还得等美国补货,这种“被保护”的感觉,怎么越来越像“被绑架”?
更要命的是,美国的信誉正在被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慢慢消耗。这不禁让人想起2021年8月,美军在阿富汗喀布尔机场那场史诗级的仓皇撤离。全世界都通过直播镜头,看到了扒在C-17运输机起落架上最终坠落的阿富汗人。那一幕,给所有指望美国保护的盟友心头都蒙上了一层阴影。正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(CSIS)的一份报告所指出的,“阿富汗撤兵事件,已对美国承诺的可靠性构成了长期损害。”
这种不信任感,像病毒一样蔓延。远在东亚的日本,有自卫队官员私下里嘀咕:“美国连一个欧洲大国都保不周全,台海有事,它真会为了一个岛和我们一起冒险?”而在中东,像沙特和阿联酋这样的传统盟友,更是把“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”这句话玩明白了。他们一边从美国采购F-35,一边又热情拥抱人民币结算石油,还史无前例地在2024年和伊朗、埃及一道,加入了以中国为重要成员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眉来眼去,而是用实际行动在对华盛顿说:大哥,时代变了。就在美国的外交信誉亮起红灯时,它的另一条生命线——科技霸权,也正被人从根基上撼动。
很多人可能还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工业的黄金岁月。那时候,底特律一个普通的汽车工人,靠着八小时工作的薪水,就能在郊区买下一栋带草坪的房子,养活老婆和三个孩子。那时的“Made in USA”,就是全世界质量和富裕的代名词。
可好日子没持续太久。日本和德国的汽车、家电,凭借着更低的成本和精细的工艺,潮水般涌入美国市场。美国人一开始还瞧不上,觉得日本车是“铁皮罐头”,但架不住人家省油耐用还便宜。没几年,通用、福特这些巨头就被打得节节败退。最后,美国只能拉着盟友,在1985年逼着日本签下《广场协议》,用金融手段强行把日元汇率拉高,硬生生把日本经济推向了泡沫化的深渊。
这一仗,美国表面上赢了,但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。它发现,在国内搞制造业,高工资、高福利的工人根本拼不过后发国家。于是,从90年代开始,美国进行了一次战略大漂移:把那些脏活累活,比如造衬衫、组装手机,全都外包出去,自己只留下最高大上的部分,比如金融、军工、软件和芯片设计。它以为自己能永远坐在产业链的金字塔尖上,靠着专利和美元,舒舒服服地“收割”全世界。这个策略确实让它爽了几十年。华尔街赚得盆满钵满,硅谷成了全球创新的麦加。但它千算万算,漏算了一个最大的变量:中国。
中国接过了美国转移出来的中低端制造业,但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。我们不是满足于赚点代工费的小国,我们有14亿人的庞大市场,有联合国认证的全套工业门类,更有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的国家战略定力。别人在满足于缝袜子的时候,我们一边缝袜子,一边琢磨着怎么造出缝袜子的机器。于是,从家电、手机,到高铁、光伏,再到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,中国制造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。最让美国坐立不安的,是我们开始动它的“奶酪”了——在半导体、大飞机这些它引以为傲的“硬核”领域,发起了正面冲击。
尤其是芯片,这玩意儿是现代工业的“大脑”。没了它,你的手机就是一块板砖,F-35战机也飞不起来。过去,美国靠着英特尔、高通这些巨头,死死攥着芯片设计的命脉,再通过控制荷兰的光刻机、核心的EDA软件,就能卡住全世界的脖子。当它看到华为的5G技术领先全球,看到中芯国际居然在捣鼓7纳米芯片时,它彻底急了。一场科技“绞杀战”就此拉开。从特朗普到拜登,制裁层层加码,不仅不卖给你高端芯片和设备,还拉上日本、韩国、荷兰搞“芯片四方联盟”,企图把中国彻底锁死在成熟制程里。甚至砸下520多亿美元的《芯片与科学法案》,想把台积电、三星的先进工厂“请”回美国本土。
但现实却狠狠给了它一记耳光。芯片这东西,是全球化分工最极致的产物,从沙子提纯成硅片,到涂上几纳米厚的光刻胶,再到成千上万道工序的封装测试,涉及数千家供应商。美国想用一道行政命令就搞“脱钩”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结果呢?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,因为招不到熟练的建筑工人和技术员,投产日期一拖再拖,成本节节攀升。更具讽刺意味的是,2022年初,全球唯一能生产顶尖EUV光刻机的荷兰ASML公司,其在德国柏林的一家核心零件工厂意外失火,一度让全球半导体行业惊出一身冷汗。这脆弱的一环,恰恰暴露了美国所依赖的全球技术链条,并非固若金汤。
反观中国这边,封锁越狠,自力更生的动力就越强。过去能买得到,很多企业觉得“造不如买”;现在买不到了,反而逼出了一大批“华为”。当华为Mate 60手机搭载着自家的麒麟芯片横空出世,虽然制程可能不是最顶尖的,但它能用、好用,还支持5G,这个信号本身,就比芯片性能更重要——它打破了“离开美国,中国就造不出高端芯片”的神话。
现在美国的处境,就像一个左右为难的巨人。它一只手在东欧拼命撒钱,维持着“盟主”的体面;另一只手在国内画着“制造业回流”和“芯片自主”的大饼,却发现钱包越来越瘪,画笔也快没墨了。更糟糕的是,它国内的政治极化,让对外政策变得极不稳定。一笔对乌克兰的关键援助,能在国会里因为两党斗争被卡上好几个月,这让等着弹药救命的乌克兰和看着这一切的全球盟友怎么想?
而另一边的中国,没有被卷入任何一场热战,反而像个“闷声发大财”的实干家。当美国在为军援扯皮时,中国的工程师正在实验室里调试自己的光刻机;当欧洲在为能源账单发愁时,中国的电动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出口到欧洲大陆。这种专注“练内功”的定力,恰恰是当下美国最稀缺的。大国博弈,从来不是一场简单的拳击赛。它更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比的是耐力,是韧性,是谁能少犯致命的错误。
这世界,最后往往不是看谁的嗓门最大,而是看谁能把自己的路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在线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